网络流行语在网评中的应用|凯发娱乐登录游戏平台

2025-03-07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评论对网络流行语的取用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推动评论语言年轻态表达、增进可读性和读者认同、探讨社会热点现象的重要路径。把握好运用网络热词的时度效■■,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参与公共对话、为公共议题建言献策,才能更好实现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以网络热词的活力充实网络评论的发展。

  近些年,从传统时评到网络评论的语态创新★★◆◆■◆,成为不少媒体评论工作者业务创新的驱动力。而对网络流行语的合理取用,是语态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中国青年报社202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8%的受访青年会在日常表达中使用网络流行语,90后的比例更高(95.9%)。在网络评论中合理应用网络流行语★■■,能够有效增强评论的亲和力、感染力◆■◆,推动社会沟通与对话机制的建立,增进年轻读者的情感认同◆★。

  很多网络流行语兼具主张性与温和性,为网络评论的介入提供了充分的言说空间。唐铮等学者的研究表明◆★■,网络流行语开始成为现实社会的一种话语表征,表达着话语生产者的主张■★■■。不过,这种表达不是激烈和极端的,而是“对问题的反映和较为温和的协商■◆■★■”。这意味着,主流媒体网络评论的观点论述能够对社会讨论的走向起到引导作用。

  不少网络流行语兼具主张性和温和性,具有“悬而未决★◆★◆■”的特点。这为网络评论的介入提供了充分的言说空间◆★■,有利于扩大对话基础◆◆■、弥合分裂的社会空间,起到情绪“解压阀★★★◆★”的作用。而实现这一作用的前提是秉持平视视角★■■★,看见相关诉求中的合理之处◆★,避免高高在上的说教姿态,以开放◆◆◆、平等、包容的姿态参与群体对话★■,为公共议题建言献策。如要看到“内卷■★★★★■”“鸡娃”“躺平”等热词中传达的是人们对过度竞争、阶层流动不畅等层面的焦虑◆★■◆。

  基于话题严肃与否,网评标题有着不同的拟定策略。近几年■■★,◆■■■★“中青评论★★■■”开设了《周末谈》栏目,主要基于年轻人关注的文艺话题展开讨论。与就事论事的社会热点话题相比■◆■,这类选题通常具有较强的观点延展性,没有明确的是非论断◆◆。对于较为软性的文化话题◆★★★,适当增加网络流行语的应用比例★◆■■■◆,可以为读者提供轻松、开放的阅读预期★◆★■★■。

  网络流行语热传■■◆■,多数时候传的正是需要正视的公众情绪,是对其指向的严肃社会议题的关注◆★。从这个方面来说,主流媒体的网络评论工作必然绕不开网络流行语。学会解码流行语背后的真情绪、真问题★◆■■,是网络评论舆论引导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除了标题和内容上的化用◆★◆■■,一些网络热词本身就是值得评论深入探讨的话题。近几年,围绕年轻人关注的劳动权益保障、文旅新风潮★◆■、消费心态等话题★◆,“中青评论■◆★”从网络热词入手,剖析其背后的社会心态和情绪诉求,为维护年轻人的利益鼓与呼。

  面对思想自由、不愿受约束的年轻人★■,主流媒体只有真正契合他们的关注◆■◆◆、符合他们的话语体系、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让评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才能被看到、被关注■◆◆★、被接受。从“中青评论◆★◆★★”的探索可以看出,主流媒体在同网络流行语的交互中实现话语融合■★◆■,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网络评论跨圈层传播的可行路径。

  2024年4月2日◆★★◆,■★“提灯定损★◆■■◆”登上热搜后,“中青评论”在当天推出快评《■★■◆■★“提灯定损★★”成热梗,租房如何◆◆★“不闹心”?》★◆■◆,探讨了这一极端事件背后的社会共性问题■■★★,明确通过公开处置典型案例在社会上形成警示效应■■,为弱势者撑腰、为守法者保驾护航★★★■,从而净化租房市场的风气★◆■。

  当网络评论越是就事论事■★■、基于网络热词背后的社会现实进行抽丝剥茧的理性分析时,读者互动时表现出抵触等极端情绪的情况越少★★★◆,越有利于不同社会群体在平和探讨中达成共识。因此,评论员有必要认识到不同群体的真实处境和焦虑来源,在尊重包容的基础上引导舆论,并提出务实可行的政策和制度改善建议。

  在当下的互联网生态中,许多网络流行语本身就发酵于社会热点事件或现象。而很多表达之所以能跨圈层传播,就在于其背后蕴含着足以引发共鸣的社会情绪,具有较强的公共议题属性■■★★★。郭全中等学者通过对近15年网络流行语的综合分析,发现多个关键词源于同一社会诱因,呈现序列化、关联化态势。比如,围绕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有“35岁危机”“996”“打工人◆■■■■◆”等热词◆◆■◆■;■★“穿衣自由★■★■★★”★◆★■■“月经羞耻”等概念,折射了公众对女性议题的关注。

  网络流行语的精简性和画面感,有利于网络评论在舆论场发酵,实现◆★◆“破圈”传播。2023年12月11日◆★■◆■,“中青评论”发表了《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饭店”,高分餐厅不香了★■★★◆?》。很快,#年轻人报复性挤爆3.5分餐厅# 等话题登上百度热搜第一位,在微博获得3.5亿话题阅读量,引发网友对点评类App评价机制话题的热议,多家主流媒体跟进报道。此后,有关#高分餐厅为何不香了# #高分餐厅正在被年轻人抛弃#等衍生话题引发进一步讨论,由此实现了网络评论“从网络中来,到网络中去”的传播路径◆■■◆◆。

  例如,针对年轻人热衷讨论的★◆“恋爱脑■★■”现象★■■◆■★,《周末谈》栏目发表了《“王宝钏挖野菜■■★■◆◆”出圈■■,恋爱脑该被群嘲?》,在标题中应用了四个网络热词元素★■,动静结合,有较强的场景感。文章搭配“挖野菜■◆◆◆”等网络热图发布,吸引了很多年轻读者阅读互动★■◆。在评论区■★■★◆,有的读者留言“我的互联网嘴替”★◆,有的针对王宝钏的选择进行评论,有的则针对“恋爱脑”问题发表了辩证性思考◆■。这也证明★■★■◆◆,网络评论对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并不一定会消解文章的内容深度,只要应用恰当,便可以实现文章深度与趣味性的平衡。

  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段内主要在网络场域被网民自发使用的、最活跃的★◆■、具有发酵功能和特殊意义的,并往往对社会现实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网络流行语成为上网“冲浪★■■◆◆■”时不可忽视的存在。同时,网络流行语作为青年心态的晴雨表◆★◆◆■◆,也反映着一部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

  在媒体融合中★◆◆★■,实现融合的不仅是资金◆★★■★、人力◆■■★◆■、生产流程等,也包括新闻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在参与运营“中青评论”微信公众号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网络流行语同网络评论存在着天然的契合之处。

  比如■★■◆◆,针对年轻人热议的“班味”梗,“中青评论◆★”组织了一次圆桌会谈,评论员邀请不同行业的年轻人谈谈他们理解的“班味”是什么味,职场新人怎样在工作中自我调适■◆◆★、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用人单位又该如何完善管理方式凯发娱乐登录游戏平台,减轻员工不必要的工作压力和负担。讨论以网络热词为切入点◆■★,却没有停留于此,内容层层深入,发表后获得不少网友热议■◆★。

  近几年,“中青评论★◆★■■”对网络流行语的应用主要存在两大类别:一是在标题及内容中的化用◆★,二是将网络热梗作为话题专门讨论■■◆。

  网络热词对网评的活力赋能◆◆,让后者在创新话语体系、拉近与受众心理距离★◆★◆■★、增强互动性和传播度上都有所助力。但是■★■◆,使用网络流行语不能以牺牲观点深度为代价,更不能为了追求热度一味媚俗◆★★。做好表达创新和新闻专业性之间的平衡,坚守基本的新闻伦理和正向价值观,才能使网评发展行稳致远。

  在小圈层内的表达与公众讨论的边界逐渐消融、小众表达逐渐“出圈”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使用主体变化等带来的误读和摩擦。例如,类似■◆★★◆◆“打工人”“985废物◆★◆■”等热词带有鲜明的自嘲意味★■◆,但正如不少网友所说的“我可以自嘲■◆★■★◆,不代表你可以随意指摘冒犯■■■★”。网评写作者在使用时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充分了解表达背后的使用主体、情绪基调和情境来源■◆★,避免想当然式使用,引发读者的抗拒心理★★■★。

  近年来★◆◆★◆,在网络评论中,网络流行语的应用屡见不鲜。此举一方面有效拉近了网络评论同受众间的距离,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在横向的圈层突破机制、纵向的演变逻辑■◆★、部分流行语鲜明的观点属性■◆■■★,也提醒着主流媒体网评栏目在使用时应保持审慎、有所取舍◆★■■★◆,担负好舆论引导使命◆■★■◆◆。

  守正★◆★■,守的是基本的新闻伦理和职业操守,是正向的价值观内核★■■■◆★;创新,则主要是指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的创新★■★◆★★。例如,针对频上热搜的容貌焦虑现象◆■◆★◆,“中青评论”发表了《年轻人受够了莫名其妙的审美伪概念》一文,开篇以个人视角展开引入了“高颅顶”“直角肩”◆◆★■◆◆“精灵耳★★■◆■★”等大量网络审美热词,以贴近性激发了读者共鸣,增强了互动。但文章基调没有迎合媚俗,而是理性反思了容貌焦虑的形成机制和背后的商业化推动,并围绕行业治理、个人认知层面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倡导拒绝被审美伪概念绑架的正向观念■★◆■■。

  主流媒体如果及时发声、有理有据,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有益思路和建设性意见,可以有效纾解社会上的焦虑、不满等情绪,更好地激发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相反,若是主流媒体的表达迟迟缺位或偏离重点,则可能使公众产生抵触情绪★■,滑向更加激烈负面的话语表达。

  后台数据显示,“中青评论■★”微信公众号18—25岁的订阅用户占比42.33%■◆★,26—35岁占比34.13%,即超过76%的主要读者在35岁以下。这决定着评论作者在写作时必须照顾到年轻受众的阅读和接收习惯★◆◆■■◆,注重表达方式的年轻态,不能自说自话。

  “中青评论”作为中国青年报评论部的网评品牌凯发娱乐登录游戏平台★◆★,一直关注青年话题、青年利益、青年表达■★◆。本文以“中青评论◆■”的探索为例,浅析网络流行语同网络评论的契合接口、常见应用路径,探讨主流媒体网络评论应如何将网络用语纳入评论话语体系,在“守正★★◆◆”中推动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

  主流媒体评论标题对网络流行语的取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发布平台■◆★■、话题严肃性■★★■、栏目定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能一概而论★■★★◆◆。2024年5月21日,微信公众号评论《别让★■★◆■“女大学生直播★◆★◆◆◆”成为有毒的流量密码》在标题中化用了“有毒”“流量密码◆★★■■■”等网络词汇,符合网络评论简单干脆、观点明确的定位◆■。而在第二天于《中国青年报》一版见报时,该文标题定为《◆■★“大学生直播”边界何在》,与网评标题相比明显更加审慎克制■■★■★■,与版面整体风格形成统一■■。

  主流媒体在评论标题中加入或化用网络流行语★◆◆■,可以起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春假带来了可贵的◆◆◆◆★“松弛感”》一文就使用了热词“松弛感”。“松弛感★◆◆◆■■”这一社交现象级热词的走红,反映了人们对放松、自然状态的追求■■★■◆,以及拒绝紧绷、焦虑的态度。这篇评论中,核心观点即“春假有利于孩子从单调的生活状态中走出来★■★◆◆◆,走入自然感受四季变化,接触社会扩展自身视野◆★★,学会度过闲暇★■■■◆”。将“松弛感”用于标题,既能增加网感,又能起到点题的作用,发布后获得74万+阅读量。

  网络评论对网络流行语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应用得当★★■■,可以锦上添花◆■■★■■,以创新提升传播效果★★;若使用失度失格,则容易让受众产生尴尬■★■★★、抵触等情绪,起到舆论引导的反作用■★★。要实现合理使用■◆◆◆,需把握好以下方面◆★。

  主流媒体在进行年轻化表达的过程中应当对相关网络热词的词义源流、使用语态进行辨析凯发娱乐登录游戏平台,以免“用力过猛”■■◆。需注意网络热词的使用频次和场合的适度性,警惕生搬硬套和过度迎合让年轻受众产生反感。比如,若是标题和正文中对“破防”★◆★■◆★“泪目”等词使用频率过高乃至刷屏■◆,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11月号■◆,原标题为《浅析网络流行语在网评中的应用——以◆◆◆■“中青评论”的探索为例》,参考文献略。

  评论作者特别是青年评论员对◆★★◆◆“网言网语■★◆■★■”的应用并不困难。网络流行语作为强势迷因◆■■◆■■,★■■★■“破圈”后通常会在网络空间中大量存在★◆■■★■、无远弗届◆◆,评论员不论是在关注社会选题还是日常沟通时,都不会对这些表达感到陌生。评论员有意识地采用网络流行语,本身也体现了作者希望避免说教姿态、力求文章更接地气的主动性。